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
三孩政策将对三类人群(富人、中产阶级、中等收入或低收入)的人口增长产生不同的激励作用。对于第一批相对富裕的人来说,是好的,因为家庭负担较轻,会有较大的人口增长激励作用。对于二流的城市中产阶级来说,二胎的负担还可以接受,但生三胎会导致家庭负担较大,人口增长的激励作用不会很大。对于第二类农村中产阶级,由于农村抚养孩子的成本较低,可能会有一定的人口增长激励作用。对于第三类中等收入家庭或低收入家庭来说,负担更重。但是,具体的人口增长激励效应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种情况。
对于第三类城市人口,会造成很大的负担,估计这部分人对人口增长的激励作用很小。但是,对于第三类农村人口,虽然可能有较大的家庭负担,但很可能对这部分人群产生较大的人口增长激励作用。综合三类人群的人口激励效应,最终人口中最富有的部分会有较大的人口增长。同时,中等收入或社会底层的人口,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群体,可能会有较大的人口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对国家发展的负面影响如下:一是由于农村人口和社会底层人口的大量增加,农村贫困问题可能会加剧,农村问题将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国家发展。其次,由于农村人口增加,很大一部分人口可能流入城市,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入学育儿、就学、就业和城市贫民窟的困难。归根结底,这对农村发展不利,对城市发展也不利。三是由于社会底层人口的增加,国家管理的成本会增加,这会侵蚀国家的生产性经济增长资本。同时,由于这些人的收入有限,消费需求的扩大必然受到限制。经济增长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由此认为二孩政策目前可以放开,但三孩政策应推迟或进一步研究后重新考虑。当前,国家应该咬紧牙关,度过老龄化社会。通过这个考验后,会有很大的红利。大红利将在 15 年或 20 年或 30 年后产生。.否则,第三胎的释放可能直接制约中国2035年和2050年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而且越往前走,问题可能就越多。至于三孩政策,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情况考虑在2035年或2050年之后实施。
总之,基于国情,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并没有失去人口红利的优势,只是还没有解决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首先,在GDP方面,中国的GDP和美国差距很大,但是我们的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这意味着对于同样数量的东西,我们将有更多的人来生产,这表明没有人来生产是没有问题的。例如,如果一个人生产一个苹果,我们实际上是由几个人生产一个苹果。我们怎么能说我们没有人口红利呢?如果我们看人均GDP,我们的人口潜力实际上更大。
其次,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本质上是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是,既有生产体系的劳动力市场,也有非生产体系的劳动力市场。所谓生产体系,主要是指企业、农业等第一生产线构成的经济体系;所谓非生产系统,主要是指由政府部门、军队、公安、企业管理部门等各种非生产部门组成的系统。在生产体系中,劳动者的工资相对较低,各种社会保障缺乏;在非生产体系中,工人的工资相对较高,并提供各种社会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系统的劳动力供需是不平衡的。在生产系统中,劳动力的供给少于需求。在非生产系统中,劳动力的供给远大于需求。比如报考公务员考试,有一个岗位需求,但供给却是几百甚至更多,供给远大于需求。
同样,与其说是我国的人口拐点,不如说是经济拐点,这意味着当前的问题本质上是我们需要经济转型的信号。目前,我国部分企业的生产技术与世界水平相比还处于落后阶段,主要使用廉价劣质劳动力,产品以数量为主,不以数量为主。以质量取胜也非常有限。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我们的人口红利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虽然说中国目前正面临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但这也是很多发达国家都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不应断定人口红利会因为老年人口的增加而减少。有一些联系,但毕竟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第五,目前制约我们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制度红利和技术红利不足,而不是所谓的人口红利减少。有了技术红利和制度红利,人口红利自然会增加。
第六,当前,国家必须下决心解决劳动力市场在生产系统和非生产系统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否则,非生产系统将是巨大的,给国家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对生产系统的发展非常不利。
第七,应对老年人口增加,国家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取决于技术、资源、资本、人口等要素的结构。不同的要素结构必然有不同的供给结构,因而必然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在老龄化背景下,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需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在老龄化社会,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年人再就业对国家发展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丰富老年人晚年的意义,减少孤独感;二是可以有效减轻国家发放养老金的压力;三是有利于提高国民生产力 四是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很多老年人可以完全实现再就业。五、老年人具有经验和技术优势;六是有利于缓解老龄化社会的其他问题。